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我国客蚤属7种的鉴别特征、地理分布及与鼠疫的关系
于心, 黎唯, 叶瑞玉, 付虹, 梁继红, 黄志光, 刘岩
摘要926)      PDF (370KB)(872)   

蚤类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昆虫,而客蚤属的种类在鼠疫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。该文针对我国客蚤属7种在重要鉴别特征、地理分布、宿主及与鼠疫的关系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,为客蚤属的研究及鼠疫防治对策等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。

2011, 22 (5): 466-468.
臀突客蚤叮吸人血的补充实验
尹小平, 叶志辉, 彭定希, 骄娃, 叶瑞玉, 黎唯
摘要1055)      PDF (916KB)(818)   
2011, 22 (1): 79-79.
臀突客蚤的生活史及其叮吸人血试验
尹小平1,叶志辉1,叶瑞玉2,骄娃1,马东虎1
摘要1083)      PDF (814KB)(1049)   

目的 观察新疆大沙鼠鼠疫媒介蚤臀突客蚤(Xenopsylla minax Jordan,1926)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周期及该蚤是否能吸食人血。方法 将采自新疆托里县玛依勒山谷地大沙鼠体的臀突客蚤养于小白鼠体。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,在18~24 ℃,70%~90% RH条件下饲养观察。用羽化1~3 d的空腹子1代成虫在4人前臂及脚踝皮肤上做叮人吸血试验。结果 卵期10~11 d,幼虫期18~19 d,蛹期10~12 d,孕卵期2~3 d。从成虫产卵到子1代成虫产卵共经历40~45 d。34匹受试蚤(15♂♂,19♀♀)中有18♀♀吸人血,15♂♂和1♀不吸人血。结论 臀突客蚤在上述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历经40~45 d。子1代雌性成虫几乎均能吸食人血,而雄性则未见吸食人血。

2010, 21 (1): 61-62,74.
新疆不等单蚤生活史的实验室观察
尹小平1,叶志辉1,叶瑞玉2,马东虎1,于心2
摘要1225)      PDF (300KB)(1000)   

【摘要】 目的 观察新疆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活史。方法 将采自乌鲁木齐市褐家鼠体的不等单蚤(6♂♂、7♀♀)在实验室内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进行人工饲养,在室温24~26 ℃、RH 80%~90%条件下,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观察生活史。结果 不等单蚤卵期4 d,幼虫期8~10 d,蛹期5~8 d,孕卵期3 d,故从成虫产卵到子代成虫产卵共经历20~25 d 。结论 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(一个世代)需20~25 d,与以往报道结果基本相似,但观察到了孕卵期。

2009, 20 (5): 445-446.
八栉蝠蚤的生活史观察
冯玉明;黎唯;王志耀;王诚;吴克勤;叶瑞玉
摘要912)      PDF (82KB)(630)   
目的观察八栉蝠蚤的生活史。方法采用在基础中常规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以及分段培养法。结果八栉蝠蚤卵期为4~6d,幼虫期16~19d(Ⅰ龄3d,Ⅱ龄5d,Ⅲ龄8~11d),蛹期16~17d。结论八栉蝠蚤从卵产出至子代成虫羽化历经36~42d。
秃病蚤5亚种在中国的分布(包括一新记录)
黎唯1;周军2;蒋卫1;关尽忠2;叶瑞玉1;于心1
摘要530)      PDF (96KB)(601)   
新疆几种新虫媒病毒的发现与研究进展
李其平1; 郅琦1; 谢杏初1; 马丽1; 乌守巴特1; 也尔肯1; 斯拉木江1; 阿不力克木1; 陈晶1; 王诚1; 阿不都1; 杨新奎1; 木合塔1; 王志耀1; 刘永德1; 张云君1; 于心1; 叶瑞玉1; 梁国栋2; 何英2; 陈伯权2; 赵子江2; 左建民2; 徐普庭2; 游志勇2; 陈立2; 黄轶君2; 周立桥2; 宋立亭2; 邹翔2;Nick Kerabatsos3,Denise Mertin3,Dave Mith3,Duane J.Gubler3
摘要571)      PDF (288KB)(613)   
亚洲璃眼蜱基因组多态DNA的研究
蓝明扬1; 沈伟华1; 黄超群1; 蒋滢1; 顾萱娣1; 于心2; 叶瑞玉2; 赵郁光3; 陆卫贤3
摘要936)      PDF (735KB)(681)   
我们首先报道了RAPD-PcR技术研究微小牛蜱DNA的多态性。本文则用3个引物"P "(CGGCCCGGTA)、"P w"(CGGCCCCGGT)和"P y"(CTGCAGGACA)对亚洲璃眼蜱基因组DNA作RAPD-PCR,均能扩增出多态性DNA图谱;各引物扩增的DNA片段的分子大小是:"P Z"为1380、1230、955、912、871、794、741、668、646、562、537、442;"P W"为955、724、668、562、537、457、279;"P y"为1072、912、832、794、612、582、562、537、422、385。RAPD-PCR技术简便、快速,并能在DNA水平上揭示其差异和进化关系,可发展成为理想的蜱类分类学技术之一。